圖為楊光和與戰(zhàn)友一起。
楊光和,1934年出生,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黃板鎮(zhèn)瓦廠村人。是一名抗美援朝鐵道兵團的戰(zhàn)士。
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戰(zhàn)事緊張,正值征收第二批新兵時期,當時楊光和不到17歲,從小成績優(yōu)異的楊光和通過四年時間,就把六年的功課學完,是村里人的驕傲。當楊光和把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的想法告訴父母時,思想本很傳統(tǒng)的父母,在國家大義面前,支持了楊光和的抗戰(zhàn)報國理想。
當兵出發(fā)那天,黃板鎮(zhèn)瓦廠村組織了歡送儀式,敲鑼打鼓地把包括楊光和在內的15名志愿軍送出了村頭。楊光和與同伴們在松桃縣糧食倉庫集中學習了一個星期的安全知識。之后,便跟著部隊步行至黔南的麻江集結整編。在麻江時分發(fā)了志愿軍軍裝和武器,楊光和身穿軍裝,手握步槍,感到十分榮耀。后前往廣西金城江、坐火車到武昌、輪渡到漢口,再由漢口到沈陽新民縣……在新民縣時,志愿軍進行了列隊、射擊、投彈的軍事集訓,也組織學習了鐵道和防空等理論知識,還了解了朝鮮的語言和風俗習慣,為之后的志愿軍與朝鮮軍民攜手對敵奠定了基礎。
是年6月,楊光和隨部隊來到遼寧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這里與朝鮮只有一橋之隔。“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為了順利過鴨綠江,楊光和所在的鐵道兵團采取白天停、晚上走的方法前進。每一個志愿軍有一個背包,里面兩雙鞋子、一把步槍,還有子彈袋、干糧袋、水壺、洋鎬等,1000人連續(xù)走了5個晚上,直抵朝鮮順川到達朝鮮戰(zhàn)場。楊光和被編入4師10團3營11連,負責柴油打樁機,后被編入10團施工測量班。他意識到鐵路在這場戰(zhàn)役里是至關重要的,軍需供應靠鐵路,補充兵源靠鐵路。
回想起當年殘酷的戰(zhàn)爭,楊光和感嘆道:十六個國家聯(lián)合起來轟炸朝鮮,美國是現(xiàn)代化部隊,有飛機炮彈,炸毀了鐵路運輸線。中國的志愿軍卻只有三八槍、七九槍、卡賓槍,即使犧牲的戰(zhàn)友成千上萬,在槍林彈雨中填彈坑、架橋梁、鋪軌道、保運輸,大家都沒有畏懼過。到了1952年我國人民捐錢從蘇聯(lián)買了高射炮,武器裝備才好一些,后來還組建了空軍。
由于交通不便,有時糧食供不上就喝稀飯,蔬菜也很少有,沒有水洗澡,也沒有更換衣服,條件惡劣。
1953年6月,楊光和所在的部隊悄悄前往三八線以北的臨津江鐵路大橋執(zhí)行“前進搶修”任務,搶修新木至開城一百多公里鐵路。這段鐵路是保證俘虜成功交換的籌碼,美國為了阻止搶修,白天晚上輪番轟炸,但是鐵道兵團與朝鮮人民團結一致,躲機槍抓特務,戰(zhàn)友們幾經生死,靈活應對。一百多公里的鐵路僅花一個月就搶修完畢,打破了美國“中國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這段鐵路”的定論,彰顯了中國骨氣,贏得了國際認可,也給停戰(zhàn)帶去了曙光。7月,朝美雙方于板門店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宣告戰(zhàn)爭結束。停戰(zhàn)那天,戰(zhàn)友們手舞足蹈,當時楊光和哭了,他說:“心里五味雜陳的,不僅有激動,有欣慰,還有幸福……”停戰(zhàn)后,楊光和與戰(zhàn)友一起安葬了犧牲的戰(zhàn)友,還幫助朝鮮人民恢復順川鐵路大橋、植樹造林,直到12月才返回祖國。
楊光和跟隨部隊撤離朝鮮后,便投身到祖國的鐵路建設中,他參與修建了黎湛線和鷹廈線,1957年轉業(yè)到武漢鐵路局。后楊光和響應毛主席“三線建設”號召,回到貴州安順么鋪車站負責汽油卸載工作。后陸續(xù)參與貴昆鐵路、川黔鐵路、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枝柳鐵路測量繪圖及管理工作。在擔任成昆鐵路沙馬拉達車站站長期間,成昆鐵路的沙馬拉達車站號稱“成昆鐵路全線最高點”路段建成通車,車站管理難度大、強度高,楊光和吃苦耐勞,克服困難,保證了車站物資運輸順利開展。楊光和先后到焦柳線新鳳凰車站任站長,新鳳凰車站地處湖南省鳳凰縣木江坪鄉(xiāng),后楊光和到湖南省洪江市的黔城車站任站長。
1986年,楊光和光榮退休。楊光和7年軍旅生涯、28年鐵路測量與管理工作,在每一個的崗位上,都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松桃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