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時節(jié),,貴州省大方縣理化鄉(xiāng)大塘村李光忠家里格外熱鬧:4代35口人坐滿3大桌,“要是整個家族來齊了,,有近80口人”,。席間,年屆九旬的李光忠不停地給86歲的妻子陳國英夾菜:“這個軟和,,你可以多吃點”,。“自從老伴的腿摔了以后,我就給孩子們簽下了軍令狀,,要全心全意照顧好他們的母親,。孩子們都監(jiān)督我呢!”李光忠說著,,害羞地笑了……
有愛的家庭氛圍源自李光忠、陳國英夫婦兩人一直以來對家風建設孜孜不斷的努力,。李光忠退休前為理化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陳國英為村民組長。夫婦倆育有9個子女,,子孫四代培養(yǎng)出22名大學生,,有7人是教師。這對于偏遠山村的家庭來說,,實屬不易,。除了對子孫諄諄教導,在老家的寨子里,,受老兩口淳厚家風的影響,,全寨20多戶人家無賭博、偷盜行為,,鄰里間互助友愛,,親如一家……
一紙婚約
“國英同志,,我們在革命中認識,,婚前的相好條件有以下幾條……”
“嚴以修身,忠黨愛國,,忠孝并舉,,讀書為先……” 李光忠家里的墻上,掛著一幅邊框已有些褪色的家訓,。老人雖年事已高,,卻依然能熟背這44個字。
時鐘撥回1951年8月李光忠步入婚姻殿堂的前一天,。他手寫家書,,向未婚妻陳國英念了這樣一封信:“國英同志,我們在革命中認識,,婚前的相好條件有以下幾條:一,、聽共產(chǎn)黨的話,�,?菔癄不變心;二,、敬老愛幼,熱情關心同志和群眾;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減輕我的壓力;四,、多做有益于黨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當好好丈夫和好妻子,。這五條你能做到我就同意。”陳國英看著這個即將成為自己丈夫的“憨小伙”認真嚴肅的面龐,,笑著把字簽了……婚后的日子里,,這對伴侶一直堅守“婚約”,相守到老,。
好家風的傳承重在對子女的教育,。“做事做官先做人”,這是老人最常掛在嘴邊的話,。
二兒子李春富上世紀70年代是民辦教師,,因為嫌每月10元錢的工資低,想改行去電站,,就跑去找鄉(xiāng)里的魏書記“走后門”,。沒想到回家后,挨了李光忠一頓臭罵:“你要是一個人圖安逸走了,,學校的娃兒誰來管?”聽著父親的教誨,,望著墻上的“家訓”,李春富打消了辭職念頭,,在學校一直干到退休,。
李春富有位體己的妻子——黎道英。李春富的奶奶癱瘓臥床3年,,黎道英每天推老人去曬太陽,,幫老人翻身擦背,寒來暑往,,從無怨言,。“這是做小輩應盡的義務,孩子們都會看著;我現(xiàn)在怎么對奶奶,,我媳婦將來就怎么對我,。”黎道英心里明白“榜樣”的力量有多大。
一顆熱心
“首先要自己做到,,別人才會聽你的”
采訪間隙,,村民張祥輝來到李光忠家里:“我是來還錢的”。原來,,一個月前張祥輝向老人借了1000元用于買牛發(fā)展生產(chǎn),,現(xiàn)在手頭寬裕了,就趕忙來還,。
上世紀80年代,,羊場鎮(zhèn)的陳光強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和路費,李光忠老人給了80元錢;素不相識的李中文娶媳婦沒錢,,他給了100元錢……妻子陳國英已經(jīng)記不清丈夫到底拿了多少工資接濟別人,。
讓李光忠感到欣慰的是,孩子們并沒有因此埋怨他,,而是把父親當作追趕的目標,。大女兒李春華回憶說,小時候時常覺得父親是一棵偉岸的大樹,,為周圍的人遮陰,。
在村民黃彩明眼里,李光忠一家人都是熱心腸,。村里哪家夫妻間有點小矛盾,,鄰居間有點小摩擦,都喜歡找老人幫忙調解,,老人也十分樂意,。“首先你要自己做到了,做好了,,你才能勸別人,,別人也才會聽你的。” 李光忠說,。
老人的言傳身教,,換來村民們的愛戴和敬重。侄媳婦王開珍家里剛殺了頭年豬,,開了兩小時車給老人送去新鮮的豬肉;村民張玉祥遇到趕集日都會先到家里詢問老人缺點啥,,幫著買;村里的小孩看見老人都爭先恐后圍上去打招呼……“這是相互的,老人對大家好,,我們自然也對老人好。” 黃彩明說,。
一份傳承
“我學我父親,,我兒子學我,我孫子學我兒子”
“丁零零”,,清脆的鈴聲打斷了記者與李光忠夫婦的聊天,,陳國英接過電話,原來是大女兒李春華,。
“媽,,你今天身體咋樣?吃飯了嗎?衣服穿的多不多?”陳國英還沒說上話,就被大女兒一連串的問題給問住了,,言語里盡是關心,。
原來,之前陳國英老人摔傷后一直坐輪椅,女兒很擔心母親的身體,,“只要不在身邊,,她每天都會給我打一個電話”,陳國英幸福的表情寫在臉上,。通話快結束的時候,,李春華在電話里叮囑母親,“這兩天變天了,,很冷,,你要多穿點,我過兩天就回來了,。”
從1990年起,,李光忠就用自己的工資設立家庭獎學金。凡是考上高中,、中專,、大學的子孫,都有獎勵,,500,、1000元不等,以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今,子女們?yōu)榱藞蟠鸲�,,幾年前設立了孝敬基金,,每年每人給老人2400元,讓老人們出去旅游,,安享晚年,。
1992年初,65歲的李光忠退休,。他更加注重通過訂閱黨報黨刊和看新聞汲取思想營養(yǎng),。一些報紙被他保留下來反復閱讀,做成剪貼本,,關鍵地方還劃上橫線,。老人常說,有國才有家,。一個對黨對國家不忠的人是不可能把家庭經(jīng)營好的,。60多年的時間里,李光忠寫下了140多本日記,。
“父親那么大年紀了,,都還在認真學習,,堅持寫日記,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學習?”李春富說,,他現(xiàn)在也像父親一樣,,每天堅持讀書看報。
去年底,,李光忠一家獲得大方縣“和美家庭”的榮譽,,李光忠說,從當初結婚的五條婚約到近幾年來整理的家規(guī),、家訓,,這是一個家庭為社會做的一點小事,但這些小事累積起來,,就是整個社會的大事,。
“家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學我父親,,我兒子學我,,我孫子學我兒子,我們一起影響身邊的人,,讓好家風代代相傳,。” 李春富說。
好家風 有營養(yǎng)(記者手記)
“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一句唱詞,道明了人的成長與家庭環(huán)境,、家風,、家教的關系。
李光忠夫婦二人,,牽手六十余載,,夫妻恩愛、母慈子孝,,全家幸�,?鞓贰K麄儽兄腥A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其言傳身教影響著鄰里,、村寨,,甚至更加廣闊的區(qū)域,促進村風、寨風,、民風更加淳樸,。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好,,則族風好、民風好,、社風好,、國風好。現(xiàn)代社會已然進入“小家庭時代”,,社會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的家庭單位,,而越是在這樣的“小家庭時代”,越需要家風的熏陶,、規(guī)范和引導,。
家風正,則自身正,。良好的自我修養(yǎng),,需要良好家風的熏陶。作為普通家庭,,李光忠的家風在樸實無華的言語之中道出了為人處世最基本的正確價值觀,。
注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良好家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營養(yǎng)劑,。好家風需要長期“潤物細無聲”,,幾十年如一日,幾代人共同遵守傳承,。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一破,污穢盡來——當很多人感嘆當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時候,,重拾家風的意義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