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東韓到楊通貴家中走訪
“楊冬星小小年紀就沒有了媽媽,又不會說話,生活不能自理,請你們平時多費心關(guān)照下。”近日,江口縣紀委監(jiān)委干部室主任李東韓來到怒溪鎮(zhèn)駱象村小學(xué),懇求給予楊冬星同學(xué)“特殊關(guān)照”。
“請放心,我們會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她。”學(xué)校負責(zé)人斬釘截鐵地說道。
楊冬星是江口縣怒溪鎮(zhèn)駱象村貧困戶楊通貴的獨生女。2016年12月,根據(jù)組織安排,李東韓接過結(jié)對幫扶“接力棒”,從此扛起了楊通貴戶幫扶責(zé)任。
說起楊通貴,駱象村村干部紛紛搖頭,直言該戶是貧困戶中的貧困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讓李東韓做好心理準備。
盡管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第一次去楊通貴家走訪,仍然讓李東韓大吃一驚。只見楊通貴一家三口擠在一間陰暗潮濕的木房子里,屋頂還在漏雨,家里連門、窗和電燈都沒有。楊通貴五十多歲,體弱多病,容貌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妻子是聾啞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女兒智力異常,不會說話,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七歲了還沒上學(xué)。
“我也想給妻子女兒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她們母女24小時都離不開人,我又年老多病,干不了重體力活,不能出遠門打工掙錢,只能靠上山采茶和打臨時工維持生活。”說起自己貧窮的根源,楊通貴一臉無奈。
走出楊通貴家門,李東韓表面上波瀾不驚,內(nèi)心早已洶涌澎湃,腦海中開始不停思索,該如何才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入手,一件一件地解決。”厘清思路后,李東韓找到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匯報楊通貴戶家庭情況,經(jīng)集體研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幫扶計劃。
隨后,按程序?qū)钔ㄙF戶納入低保,安排公益性崗位,每月收入合計約2000元。并將該戶納入易地移民搬遷,舉家搬遷至駱象村茶興小區(qū),住進了干凈明亮的房子。同時,協(xié)調(diào)相關(guān)部門和學(xué)校,將楊冬星送進駱象村小學(xué)接受教育。
眼看生活蒸蒸日上,楊通貴夫婦喜笑顏開,臉上的陰霾逐漸消散。李東韓每次來訪,楊通貴的妻子臉上露出甜蜜的笑容,以此表達內(nèi)心的感激之情。同所有母親一樣,她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雖然家境貧寒,但她總會把女兒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讓女兒穿著干凈整潔的衣服去上學(xué)。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2020年初,李東韓接到楊通貴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告訴她,妻子在遵義市余慶縣醫(yī)院治療期間,病情惡化,想見女兒最后一面,但自己拿不出車費。李東韓立即聯(lián)系車輛把楊通貴的妻子接回了家,見了女兒最后一面。李東韓強忍內(nèi)心的悲痛,向縣民政局、怒溪鎮(zhèn)政府申請了7000元救助金,協(xié)助處理好后事。
妻子的逝世讓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失去母親的楊冬星變得更加封閉了,被同學(xué)欺負也不敢告訴老師,只會默默啜泣。李東韓對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番思索后,李東韓發(fā)動自己的“朋友圈”,為楊通貴父女募集衣物和生活用品。每次去走訪,都會帶上楊冬星喜歡吃的零食、水果,不斷“拉關(guān)系”“套近乎”,竭盡全力為楊冬星塵封的心靈“打開一扇窗”。
“楊冬星,阿姨給你買了件漂亮的新衣服,快來試試合不合身。”
“這兩雙新鞋是朋友托阿姨帶來的,你和爸爸一人一雙。”
此外,李東韓經(jīng)常利用走訪的機會為楊冬星剪頭發(fā)、洗澡,從頭到腳打扮得煥然一新。李東韓的愛心引得同事和村民贊揚不已。每當有人談起她的善舉,李東韓總是微笑著說,“我也是初為人母,見不得這么可憐的孩子,能幫一把是一把。”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漸漸地,楊冬星的“心扉”被打開了,每次見到李東韓,她的眼睛里都會浮現(xiàn)出一抹欣喜的亮光,每當李東韓離去,她都會微笑地說“拜拜”,性格漸漸變得開朗,開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考慮楊冬星的未來,李東韓正協(xié)調(diào)福利院和特殊學(xué)校,希望把她送到條件更好的環(huán)境中去接收教育。
“像楊冬星這樣可憐的孩子,非常需要社會的關(guān)愛,我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當社會各界的力量都匯聚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托舉起我們的‘明日之星’。”李東韓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履行幫扶職責(zé),關(guān)心關(guān)愛楊冬星,為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保駕護航。(江口縣紀委監(jiān)委 廖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