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巖現(xiàn)貌
馬巖位于碧江區(qū)東南隅,因一崖壁上顯一片馬形白巖而得名。
馬巖原來叫老狗橋,后來才易名為馬腳巖。
馬巖的易名有一則感人肺腑的故事。
故事還得從乾隆末嘉慶初說起。
銅仁是苗漢民族雜聚之地。乾隆晚期,苗族人民為反抗官吏與地主對苗民土地的掠奪、殘酷的剝削而發(fā)動了起義斗爭。起義軍首領(lǐng)就是苗民石柳鄧,義軍中有苗民,也有漢人。起義軍將士人人勇猛,個個剽悍,打起仗來銳不可當。
他們既能分散伏擊,又能沖鋒陷陣,不到一年就攻占了銅仁周邊的許多州府縣鄉(xiāng);還與湖南義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打死了云貴總督福康安。
有一年,石柳鄧率起義軍攻陷了銅仁,隊伍在城內(nèi)休整。乾隆時期,銅仁是府衙所在地,交通十分方便,河通洞庭長江,路聯(lián)湖廣川漢,是黔東的交通樞紐。商業(yè)十分繁榮,這里扼錦江,守武陵,又是兵家必爭之地。銅仁被起義軍攻陷后,清廷震驚,急調(diào)湖廣清軍前來圍剿,很快就到了老狗橋。
居住在老狗橋的苗漢百姓擁戴石柳鄧,支持起義軍,見清軍快來了,人人心里都很著急,便自動聚攏在一起商量,決定選派報信人。有個叫巖生的青年后生自告奮勇,愿冒死獨自前往。
巖生是個好后生,體格健壯且行走如飛,大家伙很放心,催巖生快上路。巖生拜別鄉(xiāng)親,三步兩蹬就上到了山頂,因為心急如焚,仍嫌自己走得太慢。心想要是有匹馬該有多好,就可以趕在清軍的騎兵到達前把消息送到了。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忽聽身后有駿馬嘶鳴,向后一看,那馬正友好地朝他點頭。巖生見駿馬通身光潔,四蹄雪白且鞍轡俱全,便欣喜若狂地抱著駿馬頸撫摸,駿馬也很通人性地用頭在巖生的脊背上磨蹭。
巖生輕輕地拍了拍馬頭,輕靈地翻身上馬,那白色駿馬便四蹄生風地朝銅仁城奔馳而去。巖生坐在馬上,感到耳邊生風,如騰云駕霧一樣。一袋煙的工夫,便到了銅仁城北門口。巖生翻身下馬,向守門的義軍士卒走去,講明了自己的來意,便隨守門的士卒進城拜見了石柳鄧,通報了清軍快逼進老狗橋的緊急軍情。稟報完畢,顧不上喝口清水,巖生又馬不停蹄地往回趕。
不到一袋煙的工夫,巖生回到了駿馬原來現(xiàn)身的山頭,駿馬到了這里卻不肯挪動半步。巖生以為馬跑累了,只得翻身下馬。只見駿馬已通身汗?jié)瘢阈耐吹嘏牧伺鸟R身,表示歉意。駿馬沒有再走的意思,巖生無奈,只得和駿馬告別,自個兒朝山下走去。
巖生走了幾步,忽聽背后的駿馬一聲嘶鳴,巖生回頭一看,只見駿馬騰空而起,向寨子后面的絕壁飛去,眨眼間便不見了蹤影。
巖生飛步奔向山下,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說了。眾鄉(xiāng)親感激地再朝寨子后邊的絕壁上張望時,只見壁上果真有一匹白馬鑲嵌在深灰色的巖壁上,馬身上流淌著無數(shù)條水柱,像剛從遠方奔馳而來。
人們這才知道那匹白馬是匹神馬。
清軍趕到銅仁府城時,石柳鄧的起義軍早已不見了蹤影。
老狗橋的苗民漢人為感謝神馬救助之恩,便將村名改為“馬腳巖”以示紀念。(碧江區(qū)紀委監(jiān)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