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烏江博物館外景。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發(fā)源于威寧縣鹽倉鎮(zhèn)營洞村,是長江右岸的重要支流,黔西縣化屋基以上為上游,化屋基和思南之間為中游,思南以下為下游,總長1050公里,貴州境內837公里,于重慶市涪陵區(qū)注入長江。
烏江博物館成立于1992年10月,是全國第一個以江河命名的博物館,主要陳列的烏江流域的文物古跡、名勝風光、民族風情、水能資料、礦產資料、航運旅游資料以及烏江兩岸風土人情的實物、照片、碑拓等,陳列廳內專置長162米的展壁,有體現(xiàn)烏江全流域的沙盤、陳列文物、標本用的展柜,還有烏江古今用過的船只、助航設施等部份模型。現(xiàn)有藏品500多件,陳列展品220件。
烏江的歷史文化及烏江流域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館藏的在烏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海百合和三葉蟲等化石標本,距今約有三億多年歷史;烏江早在秦始皇時期就以“延江”、“巴涪水”等的名字載入史冊;烏江上游赫章縣的可樂古墓群,發(fā)掘清理墓葬260余座,出土文物三千余件,是貴州實施夜郎考古計劃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2002年可樂夜郎文化發(fā)掘課題被評為2000-2001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館藏圖片思南烏江段左岸的彭家洞棺葬,1991年省文物考古所在洞里發(fā)掘出一具代明三品文官干尸,現(xiàn)收藏于省博物館,2007年中央電視臺兩次到現(xiàn)場采訪,并在“走遍中國”和科技頻道進行深入報道;館藏的大量的摩崖碑刻拓片,內容涉及古代烏江交通、教育、民風習俗、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堪稱美不勝收。諸如桶口修路碑,義渡碑等,其中,鯰魚峽內明代思南知府宛家祥題刻的“赤壁”二字蒼勁有力;廣東布政使思南人田秋題的“黔中砥柱”清晰可見;著名理學家李渭題的“不舍晝夜”“中和”石刻透示著濃濃的儒家文化氣息;館藏的紅軍搶渡烏江天險,足跡踏遍烏江流域的相關實物及史料圖片等,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紅色故事和不朽傳說。
思南是烏江中下游的交匯點,自古就存在著一條鹽油古道。如今,因為修建澎水電站蓄水后,思南縣城兩江口的古纖道成了千里烏江最后的纖道,記載著烏江歷史的變遷,融進了纖夫們的歡樂與悲傷,是刻在百尺懸崖絕壁上的英雄史詩。
烏江流域的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儺文化,是一種起源于遠古帶著面具的祭祀宗教活動;威寧鹽倉彝族的賽馬節(jié),水城苗族跳花節(jié),仡佬火把節(jié)、織金苗族二月花坡節(jié)、思南板橋正月十四抬甩神、思南縣城正月初九燈節(jié)、正月十五游沙洲,五月端午劃龍舟等,這些節(jié)日既是民族風情、民族歌舞、民間藝術、傳統(tǒng)文化的博覽會,也使烏江流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烏江流域的編織工藝非常出名,有竹編、藤編、草編、棕葉編等,其中,竹編中的棕絲斗笠,曾是明代思南田氏宣慰司使進貢朝庭的方物,小小斗笠獨具地域特色。
烏江流域內自然風光優(yōu)美,水能資源豐富。普定、東風、構皮灘、思林、沙坨、澎水等梯級電站構成了一幅西電東送的梯級供電圖。(思南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