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銅仁市沿河縣紅軍渡紀念碑
烏江,是貴州最長的河流,而烏江沿河段是烏江在貴州省的最后一站。在沿河縣城東岸,聳立著一塊高大的“紅軍渡紀念碑”,這是為紀念紅三軍在此渡江、銘記紅三軍的光輝業(yè)績而立的紀念碑。80多年前,沿河40名船工擺船渡紅軍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1934年5月8日,紅三軍冒雨奔襲重慶市彭水縣,9日攻占彭水縣城。隨后夏曦強命紅三軍放棄彭水縣,西渡烏江進入貴州。5月14日,進至后坪縣塘壩(今屬沿河),接著揮戈客田區(qū)。5月30日,進入沿河思渠等地。
1934年5月31日中午,紅三軍前衛(wèi)部隊在沿河縣城西岸洞頂山、粽子頂與彭鎮(zhèn)璞團前哨接觸。敵人一觸即潰,倉促退向縣城東岸,其中一排未來得及過江,在熊家桶子向紅軍繳械,紅軍占領沿河西城。然而此前,敵人早將所有船只藏匿于縣城下游的黑獺堡一帶,紅軍一時無船渡江。同時,由于紅軍顧惜東岸民房,沒有使用重火力,于是向東岸守敵發(fā)起政治宣傳攻勢。下午,紅軍找來一些船只和船工,在縣城較偏僻的溫家壩烏楊樹邊作強渡準備,第一次渡江時,遭到河東守敵的猛烈攻擊,兩名紅軍戰(zhàn)士犧牲,未能成功。晚上,賀龍、關向應等在陜西會館召開團以上干部會,會上重申紅軍的任務和紀律,并研究渡江方案。最后決定,第七、第九兩師負責尋船,鄭興益連長帶領一個排先行渡江。深夜,渡江開始,懾于紅軍的威力,守敵棄城逃遁。
紅三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歡迎。6月1日,縣城東岸群眾傅懷忠邀約街鄰,把船只從沿河碼頭(今紅軍渡廣場對岸)推到西岸迎接紅軍渡江。在張獻奇、張獻富、王萬榜、冉崇義、陳召琮、田貴仁等40名船工的擺渡下,20余艘船只急速渡江,東岸群眾在碼頭迎接紅軍,現場氛圍激動人心、熱鬧非凡。
隨后,紅三軍軍部駐扎城東周家坨鹽店桶子,賀龍住周厚奄家。賀龍和關向應接見了傅懷忠,向他闡明了紅軍的政策和紀律。紅軍在縣城張貼標語,散發(fā)傳單,縣城的工商戶了解了紅軍的制度和紀律后,紛紛送物資給紅軍。當日下午,賀龍等在九儒茂(今縣城河東糧站舊址)召開群眾大會,講解紅軍與群眾的關系,宣讀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布告》和《中國工農紅軍的任務和紀律》等文告。沿河縣郵政局長戴德初以親身經歷,感慨紅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紀律之佳出人意外”“人心歸附,如水下傾”。沿河人民為紀念紅三軍進入黔東,故將此渡口命名為“紅軍渡”。
行程萬里,人民至上;民心所望,執(zhí)政所歸。沿河兒女烏江擺船渡紅軍的故事詮釋了黨的人民立場,彰顯了黨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和魚水深情。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我們將堅持人民立場,懷愛民之心、擔為民之責、謀富民之策,讓黨的事業(yè)凝聚起最強根基、最大動力,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旭日東升噴薄絢麗、如巨輪啟航風正潮平。(沿河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