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銅巖夜景。
“颯颯風來紅樹里,跨鰲亭高江心峙。”當你來到銅仁市的三江公園,就會看到在大小兩江匯流的銅巖上,建有一座亭子,叫做“跨鰲亭”。
為什么要把亭子建在銅巖上,為什么又要把這座亭子叫做“跨鰲亭”呢?老銅仁的人都知道,這是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
自從2010年提高錦江蓄水的水位后,我們已經(jīng)很難看到銅巖周圍的情況了。但在水位提高以前,銅巖旁迎小江處,有一片沙洲隱藏在水中,過去傳說,每當遇到鄉(xiāng)試之前,如果這片洲露出水面,銅仁的人一定有中榜的,所以,這片沙洲過去又叫做“掛榜洲”。
望子成龍,是中國自古以來做父母的普遍心理。既然這“掛榜洲”有如此的靈驗,銅仁人自然就對它另眼相看了。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分守新鎮(zhèn)道的右參議蔡潮,根據(jù)這個傳說,順應(yīng)銅仁人的心理,首先在銅巖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并按照金榜題名、獨占鰲頭的意思,把這座亭子取名為“跨鰲亭”。
過去雖然大家都在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只要發(fā)奮讀書,一旦金榜題名,那豪華的住宅、漂亮的老婆和高工資都會隨之而來,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古代真正能送得起兒子讀書的,卻非常的少。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讀書人一少,自然就金貴了。以前對讀書人特別敬重,凡是考取了秀才的,要穿上藍衫,見了縣官可以不下跪,沒有取消秀才資格前,犯了事縣官也不準打屁股;考取了舉人的,就要稱之為“老爺”了。
秀才們到了要去考舉人的前七天,地方官就得按照古制舉行“賓興大典”。“賓興大典”是什么意思呢,說白了就是縣官用公款設(shè)宴請本縣的秀才們搓一頓。現(xiàn)在自然是玩不起這種“賓興大典”了,因為如果政府要把中考的學生都請去吃一頓,財政可就負擔不起了。
過去銅仁讀書人少,賓興大典便在銅巖上的跨鰲亭里舉行,“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寵餞”,以求個“獨占鰲頭”的吉兆。在這個時候,銅仁的各族人民“環(huán)城聚觀”,家長們眉飛色舞,隔江指指點點,說胖的那是你家二狗高的那是我家大毛什么的,一時熱鬧非凡。清朝康熙后期,銅仁讀書的人多了起來,跨鰲亭上擺不下那么多的座位,賓興之宴便不再設(shè)在亭子里面了,但學子們在其他地方吃飽喝足后,仍要渡江登亭,以求“占鰲”之兆。
跨鰲亭既然在銅仁的百姓中有如此的分量,來銅仁做官的領(lǐng)導們自然也不敢怠慢。萬歷十九年(1591),參議史旌賢重修跨鰲亭。萬歷三十六年(1608),亭子被大水沖毀。兩年后,周興祚任銅仁知府,在銅巖上建“枕濤亭”。清朝康熙八年(1669),銅仁縣知縣趙景福重建跨鰲亭,“以維文風,踵行賓興大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蘇稷在銅巖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銅巖”名為“小金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莊有儀任銅仁知府時,見亭子歪歪倒倒的,又重新建造。到了嘉慶十三年(1808),亭子又不行了,新任知府徐正青應(yīng)銅仁百姓的要求,又重建跨鰲亭。
光緒皇帝廢除科舉、改興學堂后,跨鰲亭似乎不再那么受人重視了。民國初年,駐銅仁的黔軍旅長盧燾見亭子已經(jīng)不成樣子,便改用磚木結(jié)構(gòu)重建。民國22年(1933)6月13日,下了一夜的傾盆大雨,到了天亮時,大小兩江的洪水一起涌來。據(jù)當時目擊的老人回憶,當水漫銅巖時,還能聽到夜宿于銅巖無法撤回的三個尼姑的念經(jīng)求佛聲和擊打木魚聲,一陣洪峰卷過,剎那間人聲全無,水退之后,銅巖上的建筑及昔日蔥郁的樹木全部蕩然無存。
轉(zhuǎn)眼又是一個甲子過去,人世滄桑,江山依舊。1993年,銅仁市集資20萬元,重修跨鰲亭。六角攢尖的三層新亭底面積為24.5平方米。高17.7米。紅漆的鋼混凝土圓柱,覆以黃色的琉璃瓦,光禿禿的銅巖在經(jīng)歷了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后,不僅重展新顏,其規(guī)模和氣勢更是勝過歷朝歷代。特別是在亭上隨著亭的輪廓安裝上彩燈后,每當夜幕降臨,水波蕩漾,彩燈閃爍,水上水面各一座燈亭,一靜一動,為風光旖旎的銅仁又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2010年9月,貴州省第五屆旅游發(fā)展大會由銅仁地區(qū)承辦,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直各部門對此加大對銅仁的對口工作支持力度,貴州省文化廳、貴州省文物局對口支持銅仁,投資320萬元,重修銅巖閣、跨鰲亭。
重修的銅巖閣、跨鰲亭均面對三江公園,改用銅頂、銅瓦、銅柱。銅巖閣高20.10米,寓意重修年份。閣為三面歇山六角攢尖三層建筑(其中可視的兩層),三個歇山面形成人字形,與三江相對應(yīng)(分別對應(yīng)大江、小江和錦江)。第一層系石材堆砌假山,上圍石欄,欄心刻二十四孝圖;第二層外立六柱,柱掛黑底填金楹聯(lián)三副,梁枋下懸掛落,中有三柱,有梯可上;第三層裝花窗,藻井繪八卦圖案和儒、道、釋三教傳說故事。跨鰲亭居下,為三柱小亭,柱掛楹聯(lián)一副,梁枋下懸掛落,繪銅江八景。
銅巖閣、亭由貴州省建筑研究設(shè)計院設(shè)計、貴州省文物局負責,貴州省保利園林文物古建有限公司承建,貴州三維工程監(jiān)理公司負責工程監(jiān)理,銅仁地區(qū)文物局、銅仁市文廣局、銅仁市文物局實施。于2010年7月開工,9月10日完成主體工程,2011年6月完成所有文化內(nèi)涵和裝飾工程。(碧江區(qū)紀委監(jiān)委供 劉新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