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松茂書院堂匾,。
在位于松桃苗族自治縣孟溪鎮(zhèn)的孟溪完小,有一座古色古香,、文化底蘊深厚,、保存完整的一座古典式書院——松茂書院。
據(jù)史料,,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年間,,當時在孟溪設一所學堂開辦儒學,歸屬私塾,,僅有一名教師,,只收學生四十人,不收女生,,主講《三字經(jīng)》《四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等教材,。
1825年,孟溪將康熙年間征收花,、鹽,、油行行費用于孟溪學堂的擴建工作,改名為孟溪場義學堂,。轄區(qū)住戶子弟凡愿入學者,,亦準兼收,屬正式啟蒙和初等教育開端,。義學堂開場后,,由于孟溪地理優(yōu)越條件,商賈云集,,市場繁榮,,人口流動大,地方人士集積財物,,修建倉圣宮正殿,兩廓前廳共十余間,,辟“丹桂軒”,。1877年,義學堂才得以恢復辦學,。為了發(fā)展孟溪教育,,地方官紳、族總公議,,將孟溪牛行行費交由學堂收取,,規(guī)定每成交一頭牛收取行費一百二十文,以六十文交崧高書院作考卷膏火費開支,,余下六十文留作孟溪場義學堂辦學經(jīng)費,,增修房屋,、擴建規(guī)模。
1884年,,司馬王方州書贈孟溪場義學堂匾額一塊,,上書“松茂書院”四個蒼勁釉黑大字。從此,,松茂書院正式得以命名誕生,。進大門、二門,,就是四合天井,,進入旁門,便是藏書房,,古代書院講課,、藏書、共祀三合一的基本格局,。任命戴明揚為首任山長(校長),,設蒙館、經(jīng)館各一館,,共計有木屋十八間,,自此孟溪教育迅猛發(fā)展,名聲蜇蟄,。與之并列的松桃境內(nèi)崧高,、松陽兩所書院,三所書院共同支撐起松桃教育新天地,,是松桃廳科舉制度主要支柱,。
1857年,出身于孟溪鎮(zhèn)一個書香家庭的戴人俊,,因幼年時期在家庭接受良好教育,,繼入私塾從師學習。他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每讀一文,三兩遍后即能成誦,。對四書五經(jīng),、諸子百家等鉆研深透,也對現(xiàn)代科學也有濃厚興趣,。1880年考中庚辰科舉人,,次年赴京會試不第,仍回家繼續(xù)攻讀。1882年,,赴京考官中選,,被分派至安徽和州牛屯縣任縣丞兼縣厘金總辦。后回家設館授教,,在他的倡導下,,“松茂書院”得以擴建,他以身作則,,帶頭捐獻經(jīng)費和圖書,,感動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解囊資助。1901年,,戴人俊對原松桃城關的“崧高書院”修葺擴建,,辦起松桃初、高兩級小學校,,并聘請當?shù)仫枌W之士擔任教員,。城鄉(xiāng)父老欣聞戴先生開辦新學,都把子弟送來讀書,,入校學生約有四五百人,。一些繳不起學費、買不起書者,,則由學校酌情解決,。
戴人俊對學校充滿了感情,并寄托著無限憧憬,。為表達對學校的熱愛,,他傾注自己滿腔熱情。戴人俊目光遠大,,眼看城鎮(zhèn)農(nóng)村教育已呈發(fā)展之勢,,將來師資必然緊缺,便于1902年又將原來的大同學堂擴大為松桃縣立師范學校,,為提供師資,、推廣新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師范編為速成,、正科兩個班分別授課,,入校學生百余名。戴人俊重視女子教育,,開辦城東女小和城南女小,。為統(tǒng)一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將兩校合并為松桃縣立女子小學校,新學課程有國文、算術,、修身,、自然等科,學生最多一年達300余人,。
1912年,,戴人俊參加同盟會,成為松桃分會會員,,之后被推選為貴州省議會議員,,并留任駐會委員,參與會務工作,。他在駐會期間,,參加何應欽組織的擁護孫中山倡導的“少年貴州會”活動,為活動做了大量工作,。在任議員期間,,戴人俊剛直不阿,敢于直言,,因而得罪了許多貪官污吏,。
1924年,袁祖銘部下的一名旅長,,以籌備軍餉為由橫征暴斂,,敲詐勒索。戴人俊知情后,,義憤填膺,,對此舉予以痛斥。這位旅長懷恨在心,,便指使爪牙闖進先生宿舍,,送上鋼刀一把,繩索一根,,黃金一包,,迫使戴人俊吞金自盡。 噩耗傳到松桃,,桑梓父老親朋,、師生莫不為之哀悼痛惜。 戴先生出污泥不染,,視富貴如浮云,,一襲青衿返回家鄉(xiāng)矢志辦學,造福鄉(xiāng)里,,繼而為民執(zhí)言,,舍身抗暴,,憂國憂民,寧死不屈,,其浩然正氣,,至今仍為世人稱道。
如今,,松茂書院靜靜地屹立在孟溪鎮(zhèn)完小的前大門,,堅守著學校教育發(fā)展。書院默默屹立著,,源源不斷地將知識的養(yǎng)料輸送給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松桃苗族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