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益動員群眾搬遷。
“漂亮的樓房、嶄新的健身器材、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上,老人、小孩三五成群,或是嘮家常、或是下象棋、或是跳廣場舞……”
這是銅仁市萬山區(qū)旺家花園安置點的場景,這群人中他們有的來自沿河、有的來自印江……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易地扶貧搬遷戶。
他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走出大山,過上城市人的生活,田景堂便是其中的一位。
“現(xiàn)在條件很好,我在家門口當(dāng)起了保潔員,有固定的收入,過上城市生活……”說起搬遷后的好處,田景堂由衷地感嘆。
之前,田景堂生活在交通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的印江自治縣朗溪鎮(zhèn)打鐵坳村塘家山組,一家3口人僅靠一畝三分地生活,由于常年患病,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朗溪鎮(zhèn)打鐵坳村是印江自治縣深度貧困村,沙多地少,而塘家山組更是坐落于山頂上,物資運輸全靠肩挑背馱,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田景堂雖然勤勞肯干,但仍然擺脫不了貧困的標簽。
如今,年近七旬的田景堂怎么也沒想到,居然能夠走出大山,過上城市的生活,用他的話來講,這一切都像做夢一樣,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然而,田景堂的搬遷之路卻是異常艱辛,這都離不開印江自治縣朗溪鎮(zhèn)紀委專職副書記楊益的真心幫扶。
2018年1月,根據(jù)組織安排,楊益與65歲的田景堂結(jié)成了幫扶對子,成為了“窮親戚”。
“住房條件差、長期患病無勞動力”經(jīng)過多次走訪,楊益分析出了田景堂的致貧原因。
要想讓田景堂脫貧,得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他搬出大山,于是楊益當(dāng)起了宣講員,做起了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工作。
至今,楊益還記得第一次去田景堂家動員搬遷,就吃了閉門羹。
“現(xiàn)在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你們家可以搬遷”本以為易地扶貧搬遷會給田景堂送去的一份大禮,但卻遭到了的田景堂“冷言冷語”。
面對田景堂潑來的這盆“冷水”,楊益內(nèi)心五味雜陳。
“群眾不愿意搬?是我工作不到位,還是政策沒有宣傳好。”在返回的路上,楊益心生疑惑。
在一次搬遷動員工作會上,大家認真梳理、相互求教,這也讓楊益從中明白了群眾不愿搬遷問題所在:“村民留戀故土、對搬出去以后的日子心里沒底,這只是其中一個客觀原因,而之前的動員工作方法不當(dāng)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教條地宣傳政策,片面地解答疑惑,沒有用心、用情地去和村民進行交流,所以,村民對易地扶貧搬遷有抵觸情緒。”
找到“癥結(jié)”后,楊益多了幾分底氣。在隨后的幾次走訪中,他便開啟了“說教”模式,宣講政策以及脫貧致富勵志故事。
“搬遷到縣城,每戶可以分到一套新房……”
“都說不要勸我了,你們又說這個事。”話還沒有說完就被田景堂打斷。
楊益耐住性子,接著說道:“田哥,你不愿意聽,我還是要說,你們兩口子,可以得一套60平米以上的房子,搬進縣城后,醫(yī)療條件、基礎(chǔ)設(shè)施、小孩上學(xué)都比這里好!如果你不搬,以后你的子孫后代絕對會怪你喲!”
“不是,我是怕搬去以后沒有工作,生活沒有著落,重要的是還要拆除我的房子。”見到田景堂有點動心,楊益繼續(xù)講起了政策。
“這個你放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就是讓大家搬出來,穩(wěn)得住、能致富,只要勤勞,日子就會越過越好。再說拆房子的事,政府也會給你們補助,根據(jù)每家情況,還會適當(dāng)安排工作,你們小孩都不在身邊,搬過去了你們也有個照應(yīng),以后生活就會變得更好。”
“那我要問哈我兒子的意見!”
見到田景堂思想有些轉(zhuǎn)變,楊益立即撥通了田景堂兒子的電話。
“我們同意!讓你工作隊跑這么多次,太謝謝你們了。”電話那頭,說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田景堂的兒子非常贊成,并道出了自己的苦水。
原來,田景堂的兒子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上班,30多歲一直未婚,之前結(jié)識了一個女朋友,逢年過節(jié)帶回家,上坡下坎,翻山越嶺,女朋友被這窮山惡水嚇倒,回去后,兩人便分了手。
看到兒子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很是樂意,當(dāng)天,田景堂就在搬遷協(xié)議上簽了字。
2018年6月,田景堂一家順利搬進了萬山旺家花園,他和妻子第一次住到新家。
“寬敞的臥室、獨立的廚房、干凈的衛(wèi)生間……”看著這樣的居住環(huán)境,田景堂滿臉喜悅,幸福藏在心底,他由衷感嘆道:“感謝黨的好政策,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城市人的日子。”
告別故土、走出大山的田景堂不僅搬離了窮窩、改變了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質(zhì)量,更重要的是拔掉窮根,搬出希望,擁抱幸福。在安置點當(dāng)起了保潔員,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他精神抖擻,茶余飯后,高興地走進廣場唱歌跳舞,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印江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 楊秀明 姚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