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印江文昌閣,。
文昌閣位于位于印江城西。閣身高38.72米,,七層四方六棱八角攢尖頂,。飛角角下各吊銅鈴一個,疾風勁吹,,鈴聲叮當作響,。閣面層層均蓋筒瓦,二層有紅漆木欄圍護,。閣基前緣有青石石欄輔佐,。當年有二十余塊石碑于憑欄處,銘刻著閣的前身及其坎坷經(jīng)歷等,。雖然昔日文昌閣右側之“龍津漁火”的夜景不復存在,,但是今日那苗家、土家那“火樹銀花”之夜景特別輝煌,。閣基是個天然生成的石盤,,非常堅固,穩(wěn)穩(wěn)承受起文閣150余年的風雨滄桑,。冉冉登上七層文閣之頂端處,,印邑全貌盡收眼底,邛水碧波亦在攬中,。極目曠視,,只見遠山披綠裝。低頭俯瞰,,又見印中展新容,。下到閣底,站出閣門,,用目平視,,可得田園之樂。
追溯文閣歷史,,其前身是“澄清樓”,,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年,。嘉靖二十九年,改建此樓,,更樓為閣,,稱“梓潼樓”,始供神像于內(nèi),,香客進香于閣,。閣建不久,因故被毀,。崇禎二年,,由當任印江知縣史諫重修之,始名文昌閣,。明末,,文閣毀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年,,知縣馬士芳再修,,再修的閣,高七十尺,,四層八面,。嗣后,時圮時修,。時至清代中葉,,原閣不復存在,惟有斷碑殘瓦等零落于草間,。道光十六年,,陜西人鄭士范來宰印邑,應民眾之求,,重修其閣,。
文昌閣的建筑結構,內(nèi)圈斗木架,,外圍封磚墻,,木架與磚墻緊緊連接,相依為命,。木架以柱頭為核心,,又八根柱子穿連成八角形。上下柱子的接頭處,,除鋸銜口斗緊之外,,還加鐵咂咂上。一層的八根柱頭,,凳在八個雕有圖案的磉磴上,。每隔二層,,木架略向內(nèi)收,使之上小下大,,腳重頭輕,更加穩(wěn)固,。柱頭,、地腳枋、挑,、穿牌此四者之間,,相互穿連上閂,彼此環(huán)環(huán)扣緊,。
閣面的裝飾,,一層正面,有卷拱石圓門一道,,裝有木門兩扇,,向內(nèi)開,可內(nèi)閂外鎖,。圓門之上橫架一條石,,鐫刻“江域砥柱”四個缽子大的字,以作門額,。門框兩邊的白粉門枋上書有對聯(lián):鴻路高搴從此升云齊拾級,,龍門峻極須知平地有層梯。二層的對聯(lián):戈踵還宜端寸,,舉頭真欲到三,。三層的對聯(lián):桂嶺秋香探月窟,杏林春色近天階,。對聯(lián)書寫者系印江著名書法家魏祖鏞,。書法挺秀,鳳翥鑾翔,。文昌閣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精湛的書法藝術而具觀賞價值,,又以歷經(jīng)風吹、地震不動而極具研究價值,。
1991年再次維修文昌閣,,至1992年4月竣工,竣工之際,,特豎石碑一座,,重砌臺階一個,新添碑廊設置,。今日的文昌閣,,閣頂翹檐,,檁角、筒瓦,、木梯,、風鈴、欄桿等,,俱整更一新,,聯(lián)額題詠、圖案裝飾艷耀如初,。閣身方方面面為銀灰色,,八個角為銀白色,筒瓦為烏黑色,,檐口漆紅色,。內(nèi)閣亦有所整更,門額石匾陰刻行書“江城砥柱”4字,,印江文化的象征,。
1985年11月,印江文昌閣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印江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