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
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德江縣北部長豐鄉(xiāng)甘溪村,,坐落在鷹嘴山金風頂下,,四面環(huán)山,山險林密,。誰曾想到,,荒山野嶺,殘垣斷壁間,,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胡勝海,,在這里豎起了反清大旗,提出了反對勞役和苛捐雜稅的口號,,組織農(nóng)民起義,,開始對清朝廷長達十二年之久的斗爭。
清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各地農(nóng)民紛紛響應。胡勝海以梅林寺為大本營,,招兵買馬,,設石門石卡,砌炮臺,,烽火臺,,圍土千方,開溝引水,,積草囤糧,,以謀大事,。
梅林寺又稱彌綸寺,占地1.9萬平方米,,尚存城墻,、糧倉、泉井,、工事及萬人坑遺址等,。相傳在梅林寺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石林,,遠遠望去,,就象是從務川縣的麻池、石板往長豐鄉(xiāng)行走,,也有人說是長豐鄉(xiāng)的農(nóng)脈,,那些石頭上長有石柱,且全部都象前傾移,,象真的猿猴在不停的趕路一樣,,椐說這些猿猴是行走時間久了,口渴了,,想水喝,,就迫不接待跑下甘溪去找水,故稱“十二猿猴下甘溪”,。
穿越梅林寺號軍起義遺址,,立在公路上觀之洞庭,,那朦朧潔白薄霧從地平線上金黃色的田疇中升起,。富有“焦云之溪”之稱而呈Y形的洞庭河,隱于莽莽蒼蒼的翠綠之中,,形如走龍,,綿延不絕。綠色飄帶,,將層層梯田分割為兩大塊,,錯落有致。
根據(jù)碑文的記載,,歷史上的彌侖古寺曾是一座三門三殿的大型古廟,,整座寺院建筑面積約二千多平方米,用于生產(chǎn)的土地百余畝,,僧道尼姑住房齊全,,三門三殿中立有百蹲大小佛神,四合天井院中還有一口小水井可供數(shù)百人飲用,。寺內寺外環(huán)境優(yōu)美,,古樹參天,,桃李遍地。
透過這些殘垣斷壁,,石門石卡,、萬人坑、胡王洞糧倉等遺址,,仿佛看到當年威福王胡勝海率領以黃巾裹頭的黃號軍,,浩浩蕩蕩,功克德江,、務川縣城,,煙火滾滾,炮火震天,,清兵聞之喪膽,,并支援主力軍縱橫馳騁半個貴州,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廷的封建統(tǒng)治,。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清廷集中精力派強兵圍剿起義軍,同治七年四月黃號軍被清軍攻陷大營黃家屯,,胡勝海英勇就義,,與清廷抗爭12年的黃號軍起義失敗。起義軍營盤雄踞在黃家屯,、石板山,、小屯、營盤山之峰巔,,其工事萬石構砌,、圍土千方,工藝粗糙,,樸實的城墻,、石門石卡、炮臺,、烽火臺,、堅不可摧。這里地勢險惡,、據(jù)隘設卡,、易守難攻,雖歷千秋風雨,,儼然號炮震天,,煙火滾滾,驚心動魄,,令人心生慨嘆,。
解放初期,,德江縣人民政府將彌侖寺改名為梅林寺,一九五七年后,,由于極左路線對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破壞,,當時的德江縣人民政府將這座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古廟的上下殿全部拆除作為修建甘溪糧庫和學校的建筑材料,寺內原有的數(shù)百蹲佛像被焚燒怠盡,。因歷史上這里曾是安化黃號起義軍的重要根據(jù)地,,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并作為省級文物加以保護,。(德江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