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印江自治縣木黃會師紀念館。
1934年5月,賀龍、夏曦、關向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原紅二軍團)進入黔東,收編了活躍在黔東地區(qū)的“神兵”,將“神兵”組建為黔東縱隊(后改編為黔東獨立師),并在廣泛發(fā)動群眾的基礎上,于7月21日至22日召開了黔東特區(qū)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建立了印江、沿河、德江等六縣,縱橫100余公里的黔東革命根據地。
紅三軍在黔東的活動,遭到了國民黨黔、湘、川軍閥部隊的圍剿。就在木黃這塊峽谷地帶,賀龍親率紅三軍主力和黔東游擊隊,先后兩次擊潰和重創(chuàng)了數倍于己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壯大了紅軍力量,鞏固和發(fā)展了黔東革命根據地,為兩軍會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4年8月,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紅六軍團,在任弼時、肖克、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離開湘贛革命根據地西征,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zhàn)爭,并同紅三軍取得聯系,同年10月,在石阡甘溪,突遭到湘、黔、桂敵軍24各團的包圍,部隊被分成三個部分,這三個部隊各自為戰(zhàn),突圍后分別朝黔東蘇區(qū)方向前進。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的第四十九團、第五十一團之一部首先從甘溪戰(zhàn)斗突圍后,與軍團主力失去了聯系,遂決定“先找到賀龍同志率領的部隊,然后迅速回頭支援紅六軍團主力。”部隊由石阡、江口縣境的崇山峻嶺間通過,并沿梵凈山麓西北前進。
10月15日,在黔東蘇區(qū)的沿河縣水田壩附近與紅三軍一部會合。李達見到了賀龍、關向應,即把紅六軍團在甘溪戰(zhàn)斗中的情況作了匯報。驍勇善戰(zhàn)的賀龍得知紅六軍團的艱難處境后,萬分焦急,當即研究了接應的辦法,并決定親自率紅三軍主力南下接應紅六軍團。
10月16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主力南下,從沿河水田壩出發(fā),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軍,繞梵凈山東側,經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凈山南麓,在木根坡與紅六軍團第五十團會合。隨后,兩支部隊又沿梵凈山西側急進,繼續(xù)往印江木黃等地尋找紅六軍團主力。
而此時,紅六軍團主力十八師、軍直機關和十七師一部,正轉戰(zhàn)于石阡、鎮(zhèn)遠、余慶、施秉一帶,與敵周旋。10月10日,紅六軍團主力到達施秉時,已減員1600多人,且傷員極多。這里山勢險峻,人煙稀少,物資奇缺。部隊因為在懸崖峭壁上行動,被迫"焚燒行李,減少輜重"。許多人沒有鞋,赤腳在荊棘叢生的密林李行走,戰(zhàn)士們餓著肚子堅持戰(zhàn)斗,不少同志因疾病和饑餓停止了呼吸。10月15日,軍團主力在龍?zhí)劣衷鈹辰負簟?0月17日,經與敵拼殺后旋回甘溪,改走小道,擬通過鎮(zhèn)遠、石阡之封鎖線,又與敵遭遇,經紅軍完全奮戰(zhàn),擊潰了湘桂之敵,后在一老獵人的帶領下,穿過人跡罕見的澗谷,并于當晚通過鎮(zhèn)遠、石阡封鎖線。至此,紅六軍團戰(zhàn)勝了大于我數十倍之三省敵軍的圍追堵截,于10月19日到達石阡,江口邊界的板山橋,與尾追之敵激戰(zhàn)后進入江口縣城,20日凌晨,進駐德旺,21日,經甘溝、陰家槽越過苗王坡,到達印江纏溪,23日,經永義官寨、慕龍,宿落坳一帶。
10月24日上午11時,紅六軍團主力經新業(yè)落坳抵達木黃三甲,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主力及李達部隊經新業(yè)芙蓉壩、鍋廠,到達三甲,兩軍勝利會師。紅六軍團歷時79天,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結束。會師后的兩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在木黃水府宮召開緊急會議后于當天下午,轉移集結到臨近的松桃縣石梁地區(qū),在此休整一天后,于26日到達重慶酉陽南腰界,召開會師大會。會上,任弼時宣讀了中央賀電。1982年8月,原紅六軍團軍團長肖克為木黃會師題詞:"二六軍團,歷盡艱險。木黃會師,三軍歡唱。八千健兒,揮戈東向。沅澧洶涌,狂飆燎原。赤區(qū)重建,湘鄂川黔。撫今追昔,懷梵凈山。"《題木黃會師》。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是一次勝利的會師,團結的會師,是中國紅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來自不同戰(zhàn)略區(qū)域的兩支紅軍結成了一個團結戰(zhàn)斗的整體,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zhàn)略突擊力量,從此以后,兩軍團再也沒有分開過,為完成新的更大的政治、軍事任務奠定了可靠的基礎。(銅仁市印江自治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