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文森畫像
李文森,清朝石阡府黃茅屯(今中壩街道玉虹河畔黃茅)人,,生于道光九年己丑(1829)八月十八日,,卒于同治六年丁卯(1867年)八月初四日。字恕皆,、亦稱庶階,,官至安徽兵備道、署按察使,。以擅長斷案著稱,,有“小包公”和“青天”之譽。
道光己酉年(1849)李文森考中舉人,、庚戌年(1850)考取進士,,隨后便回到老家聽候吏部銓選。咸豐二年(1852)奉宣入都,。咸豐三年25歲的李文森被委任為奉天(今沈陽)知縣,。
當年五月,在他前往省府拜謁官員時,,府丞張振之對他很是器重,,讓他向一位辦案老到的人學習。過了幾天,,府尹將九件命案安排由幾個人來分頭審理,,還不到兩個時辰,李文森便審結了其中的四件,,比起其他人來,,只有李文森審理得最為快捷。張振之聽說這件事后,,不由得欣喜地贊嘆“李文森真是審理案件的好材料,!”從那以后,凡是有案件,,便都安排李文森去審理,。
咸豐四年(1854)九月,李文森被委派署理袖巖廳海防通判,。他在任期間,,不冤枉百姓,不受賄賂,,他的“青天”之名越發(fā)受到世人稱道,。到他御任之時,袖巖民眾擠滿了道路,紛紛前來為他餞行,。面對民眾的不舍,,無限感動的李文森,只得效仿班固脫靴以作紀念,。
咸豐五年(1855)九月,,李文森被委派署理海城知縣。到任僅三個月,,便了結新舊案件500余宗,。一時之間,其聲名婦孺皆知,。不幸的是,,當年十二月,家中卻傳來他的父親去世的消息,。按制,,李文森需解職回鄉(xiāng)守孝。百姓聞之流涕,,都說“海城無福,,方見青天,卻又要因故離去,,真是太可惜了,!”其中,有人贈其送行詩云:“溟海五百阿羅漢,,都說西天見佛來”,,所表達的就是“李文森便是百姓心中的活佛”之意。
同治六年(1867)四月李文森南行赴任,,不幸于八月初四日病逝于湖南長沙云南會館,,享年僅39歲。其死后,,被請入奉天海城縣名宦祠供奉,,安徽省為其而立李公祠,。
李文森著有《雙溪草堂詩古文詞》十卷,,民國《石阡縣志》載有其《雙溪說》等文。他不喜歡當下文風,,而喜歡古文,。曾經(jīng)說過:“人生天地間,讀圣賢書所學何事,?忠孝取與出處,,進退不可茍也,必若諸葛武侯、范文正,、歐陽永叔諸公,,方無愧于為人。文章末技耳,然因文見道,,古有其人,。秦漢以上無論也,韓,、柳,、歐、蘇而外,,何妨更立一幟,!”
遺憾的是,李文森雖然才干卓著,,不幸卻生逢晚清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之際內(nèi)憂外困的亂世。其雖有報國于危難,、救民于水火之志,,為官上不攀附權貴、下不欺凌屬下和百姓之舉,,但不幸的時局和宦海的波折最終導致其英年早逝的結局,。這既是時代的悲哀,也是他人生的悲哀,!(石阡縣紀委監(jiān)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