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緊盯“關鍵少數”持續(xù)發(fā)力,把對政治生態(tài)影響最大的爛樹“拔”出來,。梳理這批“爛樹”的心理軌跡,,他們身上有共同特點——
透視落馬“關鍵少數”的五種心理
1月18日,貴州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jiān)委主任夏紅民在十二屆省紀委三次全會上強調,要不斷強化對“關鍵少數”特別是“一把手”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yè)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面情況的監(jiān)督,嚴防公權力亂用濫用,、不用棄用,。
“關鍵少數”,身處關鍵崗位,、關鍵領域,、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旦發(fā)生嚴重違紀違法問題,,往往“一查一大片,、一挖一大窩”,嚴重破壞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tài),,代價十分慘痛,。
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控制住腐敗問題的上游“污染源”,。近年來,,貴州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把抓住“關鍵少數”作為關鍵一招,精準有力懲治腐敗,,把對政治生態(tài)影響最大的爛樹“拔”出來,,同時推動問題整改、健全防范制度,,凈化一方政治生態(tài),。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透視這些“關鍵少數”的違紀違法案例,剖析其違法亂紀心理,,旨在告誡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主動把自己擺進去,,正心修身,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自恃心理
【典型案例一】
望謨縣委原書記余越前認為自己是縣委書記,位置很高,,想做什么別人無權干涉,。一次,在與某公司談判過程中,,余越前提出將該公司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和稅金5400萬元返還該公司,,遭到很多縣領導和職能部門反對后,余越前直接安排一名副縣長代表縣政府與該公司簽訂投資協(xié)議,。在得知一些職能部門負責人拒不執(zhí)行協(xié)議后,,余越前大發(fā)雷霆,竟提出“不換思想就換人”,。
作為縣委書記,,余越前自恃能力強、人脈廣,、經驗豐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混同于私人老板,,將望謨縣當成自留地,,把縣委搞成家天下,伙同兩個同學,,通過違法“操作”政府項目給指定工程老板承接,,以工程“返點”的形式獲取利益,完全將政治紀律和組織規(guī)矩置于腦后,,對望謨政治生態(tài)造成極其嚴重的惡劣影響,。
【典型案例二】
鳳岡縣委原書記廖其剛盲目自負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自以為能力高人一等,自詡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實則是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廖其剛任縣委書記期間,,鳳岡縣大多數工程項目都是其親人、情人,,以及其特定關系人所包攬,。同時,還經常打壓排擠不聽自己招呼的干部,,動輒對干部進行處理或召回,。
他不顧縣級經濟實力,搞“遵命工程”,、形象工程,,對于程序不完善、又無資金來源的工程項目,,則通過行政命令強制啟動,,盲目上馬。一次,,他未與班子成員商討,,更沒有仔細研究認真規(guī)劃,在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和分管同志均不知曉的情況下,,直接繞過縣政府現(xiàn)場辦公,,違背規(guī)劃決定占用規(guī)劃綠地,修建工程項目,,造成大量資金浪費,。
【點評】
在近年全省落馬的“關鍵少數”案件中,不乏自恃清高的領導干部,,自認為位置高,,把自己當成特殊人物,奉行“我的地盤我做主”,;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就算犯一點錯誤,組織上也不會予以追究,;甚至有的人認為離了自己,,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各項事業(yè)就不會有很好發(fā)展,就算有點問題,組織上也會“投鼠忌器”,,因為工作需要不進行查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錯誤想法,才有恃無恐,,最終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這些“關鍵少數”自恃級別高,、有靠山,,進而為所欲為、不加收斂,,忘了初心和使命,,忘了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職責是組織授予的,,崗位是根據工作安排的,,再高的位置也不能胡作非為,在崗位上干出了成績,,也首先得益于上級組織的正確決策和有力領導,得益于班子集體的團結奮斗,,得益于人民群眾的艱苦拼搏,,決不能以功臣自居。
“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典型案例一】
“這車太低端,!”從江縣委原書記張廣淵一心認為自己職位的升遷,、權力的增大,就應該享受權力,,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在他剛擔任從江縣委副書記、縣長時,,嫌縣政府為其配備的公務用車太低端,,與其縣長身份不匹配,便將工程老板贈送的豪車作為自己的公務用車,。
“作為縣委書記,,吃點、喝點,、收點算得了什么,?屬于正常交往。”張廣淵看到身邊的同學朋友房子車子都比自己好,,心理失衡,,開始貪圖享樂,好喝高檔酒,,在其任縣長和縣委書記期間,,逢年過節(jié)收受個體商人所送高檔酒100余件,。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張廣淵竟利用扶貧項目,,在“在雞腳上刮油”,,多次公開表態(tài)“縣里面重要的是搞項目,而不是搞扶貧,!”以扶貧之名大搞與扶貧無關的項目,,誰想要項目就必須提“錢”來見。借扶貧資金撈取錢財后,,張廣淵就與工程老板比闊氣,、比面子,嚴重敗壞了黨員干部形象,,打擊了從江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信心和決心,。
【典型案例二】
六盤水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高玉林看到一些素質不高的老板腰纏萬貫、左擁右抱后,,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當其走上領導崗位尤其是隨著職位不斷升遷后,就開始講排場,、比闊氣,,穿衣必選大牌,坐車必是大排量,,出門必住星級賓館,,最后走上了萬劫不復之路。
在高玉林看來,,權力不行使,,過期就“作廢”。思想蛻變后,,高玉林沉浸在相互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中,,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用權錢交易,,大肆收受、索取奢侈名表,、名貴飾品,、名牌按摩椅、高檔白酒等,,生活極盡奢靡墮落,。
【點評】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但對黨員干部來說,,攀比不該是一味追求社會地位的高,、物質財富的多、生活消費的奢,。比誰的車子豪華,、比誰的住宅高檔、比誰的金錢更多,,就會比出失落,、比出失衡�,?v觀不少“關鍵少數”的腐敗案件,,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因為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受市場經濟浪潮下不良思想的影響,,看到有的老板一擲千金,,心理失衡,認為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們差,,于是就不擇手段地斂財撈錢,,追求紙醉金迷的生活。
“想當官就不要想發(fā)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黨員干部的警醒和敲打。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不思為民服務,,卻將心思用在貪圖享受、追求榮耀上,,沉醉于金錢帶來的滿足感,。殊不知,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是為民為公的,,而不是用來做交易的,,更不是用來兌換錢財的。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應見賢思齊,,多與別人比思想,、比奉獻、比作風,,爭先創(chuàng)優(yōu),,應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任何背離組織和人民期盼的行為,最終都只會走上不歸路
“只有你知我知”的僥幸心理
【典型案例一】
“買房賣房,,你情我愿,。”水城縣委原副書記、縣長王爾彬起初是既想收錢,、又怕收錢,,最終在僥幸心理和利益驅使下,以低于市場價格購買商鋪,,高于市場價售出,。低價購買商鋪時,王爾彬明知房地產老板給予的“優(yōu)惠”是看中自己手中的權力,,仍心存僥幸地撿便宜,。高價銷售商鋪時,王爾彬心知肚明買主名為買房實則送錢,,他自認為買主可靠,,是交往多年的“好朋友”,雙方各取所需,,“你情我愿”,,最初的忐忑變?yōu)樾陌怖淼谩?/span>
心存僥幸的王爾彬以為給腐敗穿上隱身衣就可以瞞天過海,繼續(xù)滿足于與“朋友”的吃吃喝喝,、恭維奉承,。“我對老板有很強的防范之心,但對于交往時間比較長的,,我覺得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吃幾頓飯、收點禮品都是小事,,不會有人知道,。”正是懷揣這樣的僥幸心理,王爾彬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直到東窗事發(fā)才幡然悔悟,可一切都為時已晚,。
【典型案例二】
黔西南州人大常委會黨組原書記,、主任周玉仁,在得知與其有不正當經濟往來的商人正在配合州紀委調查,,以及省紀委的人員正在黔西南州開展相關工作后,,主動聯(lián)系省紀委工作人員,,編造收受該商人3萬元人民幣的虛假事實,試探組織調查情況,。隨后,,又在寫給省紀委的書面報告中,編造收受該商人5萬元人民幣未及時退還的虛假情況,。
而經審查調查,,周玉仁不僅違反廉潔紀律,收受他人財物,,還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財物,且在黨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斂,、不收手,,錯誤的僥幸心理,使其喪失了組織給予改正錯誤,、爭取寬大處理的機會,。
【點評】
無數案例表明,任何抱著僥幸心理,,試圖掩蓋違紀違法事實,、對抗組織審查、逃避法網,,都不過是負隅頑抗,、枉費心機,最終葬送了自己最后的出路,。
翻看落馬貪官的懺悔錄,,雖然每個人的腐敗行為都有其具體因素,但幾乎每個人在自我剖析時都提到了僥幸心理,。一些黨員干部,,墜入自己為自己預設的陷阱中,僥幸的以為“只有你知我知”,,組織不會知道,,在“不會有事”的自我安慰中,,被假象一步步牽著走,,最終墜入私欲的黑洞。有人自詡高明,,以為自己精心設計,、反復包裝的違紀違法行為不留痕跡,沒有人能查出來,;有人覺得交往的商人“講義氣”,、靠得住,,他們不會“出賣自己”;還有的人認為“反腐敗是隔著墻頭撂磚頭——砸到誰算誰”,,覺得自己一向官運亨通,,不會“倒霉”。正是在這些僥幸心理的支配下,,不少領導干部肆無忌憚地踐踏法紀“底線”,。心存僥幸的背后其實是低估了黨和政府鏟除腐敗的決心和力度,高估了自己的伎倆和本事,,錯估了黨紀國法的威嚴和力量,。
玩火者必自焚。耍小聰明,,玩“暗度陳倉”之類的把戲,,最終定會栽大跟頭、吃大虧,。“無禁區(qū),、全覆蓋、零容忍”絕不是一句空話,,黨紀國法是帶電的高壓線,,任何心存僥幸以身試法的行為,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辦事收錢理所當然”的從眾心理
【典型案例一】
警示教育,,別人受到的是警醒震懾,可大方縣委原書記張瀚時總結出的不是拒腐蝕,、永不沾,,而是要投機取巧,走一條“有別于清官,,不同于貪官的道路”,,換言之就是規(guī)避被查處的風險,既要當官又要發(fā)財,。
如何實現(xiàn)美夢,?經過精心盤算,張瀚時決定利用干部人事權進行利益交換來聚斂錢財,。“買官賣官古已有之,,社會風氣如此,不撈白不撈,。”張瀚時自作聰明地認為,,“錢貨兩清”互不虧欠,同時,,買官者自身職位來路不正不會主動“反水”,。在這種錯誤思想的蠱惑下,,張瀚時賣官鬻爵十五年,先后收受大方縣多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縣直機關單位多名干部的財物,,利用職務便利為其提拔晉升和職位調整提供幫助,嚴重破壞了當地政治生態(tài),,敗壞一方風氣,。
【典型案例二】
三都自治縣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可三都縣委原書記梁嘉庚卻多次在會議上,、調研中提出:“三都共40萬人,,其中近6萬貧困人口,我不可能為了這幾萬貧困人口影響全縣幾十萬人的發(fā)展,,所以扶貧工作不是重點,,要集中精力發(fā)展項目。”而事實上,,梁嘉庚并非真心想發(fā)展大項目帶領人民謀發(fā)展,,一切都是為自己的私心所動。
“看到別人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然后就一路高升,我不這么做,,肯定會影響仕途,。”在梁嘉庚看來,搞大項目一舉兩得,,既讓上級領導看到自己的實力,,又能從工程老板處撈取巨額“感謝費”,所以變本加厲追求高大上,,熱衷于修建“黔南第一高樓”“千神廣場”“云上書院”等短期內難以惠及民生的形象工程,,嚴重損害群眾利益,貽誤三都脫貧攻堅進程,。
【點評】
從眾的背后,,其實是唯利是圖、貪婪心理在作怪,。一些領導干部只想個人得失,、不為群眾謀利,只替自己考慮,、不顧群眾感受,,還用“別人都這么做”的自我安慰麻痹大腦,。在他們看來,,腐敗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大家都見怪不怪,因害怕被孤立,,不敢堅持原則,,選擇隨波逐流、同流合污,;認為“法不責眾”,,抱著“過節(jié)收送禮金紅包的那么多,多我一個也無妨”的心態(tài),,在潛意識里認同所有的“潛規(guī)則”,,錯誤地認為“拿人錢財、替人辦事”是一種社會常態(tài),,不拿白不拿,。
貪腐從眾心理的滋生,讓不少領導干部一夜之間就走上違紀違法的不歸路,。由此可見,,在權力面前,任何時候都要有足夠的定力和清醒的頭腦,,任何一點私欲和雜念都可能成為引爆危機的導火索,。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始終牢記,黨員姓黨,,必須堅持黨性原則,,明辨是非,堅守政治定力,,同“潛規(guī)則”作堅決斗爭,,不做縱容腐敗的“幫兇”,更不做隨波逐流的腐敗者,。
“與組織講條件”的補償心理
【典型案例一】
貴州省開發(fā)投資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趙家興做夢也沒想到,古稀之年還迎來牢獄之災,,這一切源于他自以為組織“虧欠”自己而滋生的不潔之念,。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xiàn)在中組部擬任副省級干部公示名單中,,他喜不自勝,,以為“不是人大就是政協(xié)”。一心想著組織給自己“升級”的趙家興,,做起了副省級干部的美夢,。
因工作需要,組織安排趙家興到貴州省開發(fā)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任黨委書記,、總經理,。然而,,這個當時貴州最大國企“一把手”崗位卻入不了他的“眼”。愿望落空,,自恃功高的趙家興心里開始不平衡,,“省部級干部沒得當,組織安排我轉崗到企業(yè),,居然沒有讓我到電力公司那樣的高收入企業(yè)掙點養(yǎng)老錢,。”于是,心里不平衡的趙家興產生了“政治上無望,,經濟上彌補”的錯誤心理,,拿功勞當資本,拿資歷要待遇,,開啟了大肆貪污受賄的不歸路,。
【典型案例二】
“我作為安順市委常委的候選人,在選舉中落選了,,沒有正確對待組織的選擇,,而是錯誤地認為別人走后門跑關系把我給搞下去了。”安順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原副書記,、副主任王廷愷在懺悔書中寫道,,這次仕途上遭受挫折和打擊,他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把衡量人的價值標準都集中到金錢上,。
思想松一寸,行動散一尺,。此后,,王廷愷精神迷失、信念動搖,,開始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并收受,、索取財物,安排人員進行虛假轉賬及出具虛假借條,,同時還打麻將賭博,,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逐步走上了變質,、貪婪,、腐化的道路。
【點評】
因覺得自己“吃虧”而萌生“補償心理”,,最終走上不歸路的黨員干部絕非個例,,這是典型的把自己和黨組織的關系簡單定義為付出和回報關系的行為,把分內的履職盡責當作向組織要待遇、講條件的資本,,得不到提拔重用,,就對組織產生抱怨情緒,轉而尋求經濟上的利益,。同時,覺得水平不如自己,、政績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提拔得快,,就想方設法在其他地方尋求補償。
“總覺得自己吃了虧”實則是心態(tài)失衡,,“補償虧欠”其實是這些領導干部自欺欺人的借口罷了,。黨員領導干部為黨和人民工作不是等價交換,不能眼里只盯著個人得失,,斤斤計較于官位,、報酬、待遇,。應自覺摒棄頭腦中“小我”的庸俗價值觀,,不斷提升黨性修養(yǎng),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永遠把黨的事業(yè)和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擺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