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用語言感謝,我一個人插要四天才能插完的秧你們用兩個小時就給我家插完啦,解決了我家沒有勞動力的燃眉之急。”貧困戶李元勇的父親對插秧的市縣紀檢干部說。
鶯飛四月,春意酥懷,謝橋村的村民清溝引水、蓄水浸田、鏟草上坎、犁田耙地、拔苗移秧,栽秧插秧……一派繁忙景象,李元勇一家卻望著自家的田而發(fā)愁。
李元勇是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zhèn)謝橋村文家灣組村民,現(xiàn)年30歲,家庭人口4人,育有一子一女。李元勇為智力三級殘疾,其愛人為肢體二級殘疾,其女為先天性右肺發(fā)育不全,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無勞動力,家庭十分困難。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當下正是水稻插秧的最佳時期,銅仁市紀委第三支部與玉屏縣紀委機關支部聯(lián)合在朱家場鎮(zhèn)謝橋村為貧困戶插秧,市縣紀檢干部們在稻田進行一場插秧“大比武”。
雖然天空下起了雨,紀檢干部勞動的熱情依然不減,只見大家挽起褲腳,擼起袖子,紛紛走進田頭,扯秧,捆扎、運輸、拉繩、拋秧、插秧有條不紊,個個都是干勁十足,有說有笑、你追我趕、相互協(xié)作,田間呈現(xiàn)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挾在手指間是把秧,插上水田成了禾,隨著層層漣漪蕩漾開去,貧困戶李元勇家的稻田漸漸披上了綠色的“新裝”。
“手把青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顆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紀檢干部們默契十足地一字排開,彎腰弓背、半蹲式的重復后退,插秧下來會腰酸背痛渾身散架,但對于紀檢干部們來說,辛勞背后承載著豐收的喜悅,既幫助老百姓解決了生產困難,也在農村工作中得到了鍛煉,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把青秧乘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將那秧苗插入水中,儼然一篇綠意,天空中,飄灑著朦朧如煙的細雨,和煦的春風,吹綠了無邊無際的稻田。紀檢干部插秧成了鄉(xiāng)野的風景線,以實際行動改變官僚主義作風以此錘煉黨員的黨性,村民無不稱贊。
“老人家,你們要克服困難,艱苦勞作,有什么困難及時向我或者駐村干部反映,今天我們給你家插好了秧苗,稻谷成熟了,需要我們,我們又過來!”玉屏侗族自治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jiān)委主任張生財臨走時叮囑李元勇一家。
春種一分田,秋收一擔糧。紀檢監(jiān)察干部為貧困戶一家在秧田里插下一顆顆希望。(玉屏縣紀委監(jiān)委 劉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