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漢字都飽含歷史文化的基因和持久不息的生命力,究尋其原點,,可以了解其最本真的內(nèi)涵,,探知言語者內(nèi)心最真切的表達。這是漢字的魅力,,也是它饋贈給我們的新年禮物,。
廉
廉,《說文解字》釋為“仄也,。從廣兼聲,。”《儀禮·鄉(xiāng)飲禮》中說,“設席于堂廉東上”,,廉最早指房屋的側(cè)邊,,這個房屋更多指的是堂,即高大的房屋,,一般是皇家,、諸侯居住和朝會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其側(cè)邊,,如果不正不直,,堂不僅難建,即便建成,,也難保不塌,。
廉,延用到人,,最早指“正直,,剛直,品行方正”,。無論是屈原《楚辭》中自白的“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誰知吾之廉貞”,,還是司馬遷評價屈原“其行廉”;或者《論語》中“古之矜也廉”,,《莊子》中“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后漢書》中“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等等,,可以看出:其含義不僅指廉潔不貪,其對象也不僅限于公務人員,。廉,,是對人性價值的褒揚,是對所有人的要求,。
廉,,引申到政治領域,最早約在西周到春秋時期,。管仲把“廉”作為國家的四大支柱之一,,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解釋說“廉不蔽惡”“不蔽惡,,則行自全”,正直不貪,,不掩飾,、不庇護缺點和過錯,為人行事從政方得圓滿,。同為齊國杰出政治家,,比他晚生百余年的晏子將廉與貪相對,“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貪者,政之腐也,,民之賊也,。”二人都強調(diào)“廉”,但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而晏子“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司馬遷自述寫作《管晏列傳》之緣由:“晏子儉矣,,夷吾則奢”,,態(tài)度迥乎不同,在評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的同時,,又感慨道,“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啊,!贊嘆拜服,,溢于言表。在司馬氏的筆下,,能得到這樣的評價,,晏子是少數(shù)之一,因為知廉行廉緊密相連,。
年
年,,甲骨文中,被刻成一個人背著成熟的禾,,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頌鼎銘文》中,也均鑄成此形,�,!墩f文解字》釋為“谷熟也,。”《谷梁傳·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由此,,年最初指莊稼成熟,“大有年”更指大豐收,。自古農(nóng)為本,,《論語·憲問》稱“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記》稱贊周人的先祖公劉“務耕種……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是不是重視民生,,有沒有身體力行,,與部族興衰息息相關。
“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古時禾谷一年一熟,,這正契合了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周期,于是“年”又被引申為周年之年,。春秋時,,年已被廣泛用來指時間,《論語》中提到“年”字20次,,其中指年月17次,,年齡2次,年成僅1次,。但當我們提到年時,,我們想起的卻不只是時間,而是時間留下的印記,,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收獲,。“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好學一生,,行仁一生,,執(zhí)著一生,積73年之修行,,以自由與道德互融,,將儒家思想根植在每個人的意識里,展示在中國歷史的步伐中,,浸透在中華文化的血液里,。這樣的“年”,“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粹的傳承,。從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開始,,過年在中國已有近5000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傳統(tǒng)最隆重最喜慶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節(jié)日,集中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民俗,、民間、禮儀,、裝飾,、服飾、食,、酒,、茶等等文化的積淀,特別是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等中華文化精神內(nèi)核的傳承和弘揚,。除舊布新、祈求豐年,、迎春接福不談,,即便祭祀神佛、拜祭祖先,,也實質(zhì)上在祈求自己個人,、家庭、事業(yè)的和和順順,,這樣的祈求,,更多是希望自己付出了努力,,得到應得的收獲,正如農(nóng)人一樣,,惟愿老天風調(diào)雨順,,美成其事,讓一分耕耘得到一分收獲,。因此,,過年,與其說是對去年“收成”的回顧,,不如說是對來年生活的希冀,,對向上向善、求真求實的一份誠摯愿望,。馮驥才先生說,,“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生活與理想,正如知與行,、自由與道德,,乃至家與國一樣,有矛盾,,有沖突,,能夠緊緊相聯(lián)、相互砥礪,,才是真正的“大有年”,。
聯(lián)
聯(lián),有兩種解釋,�,!墩f文解字》認為“連也。從耳,,耳連于頰,。從絲,絲聯(lián)不絕也”,,意思說,,聯(lián)指連,耳朵與面頰相連,,絲線連綿不絕,,都是聯(lián)。這個解釋有些含糊不清,,連是指人牽引著車前行,,后兩種注解與此并不類同,。《漢字源流字典》認為應是“以繩貫穿器耳之意”,,近代古文字研究專家林義光也指出,,“凡器物如鼎爵盤壺之屬皆有耳,欲連綴之則以繩貫其耳”,,甲骨文中,,聯(lián)被刻成耳朵上掛了根絲線,古璽印中,,耳兩旁,,兩根絲線相連。這應該才是其本義,。
聯(lián),,也特指對聯(lián)、楹聯(lián),、春聯(lián),。從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桃符),到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春聯(lián)“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唐人劉丘子撰),再到后來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以兩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連綴成一幅美好愿景,,再以中國特有的書法,,烏黑略帶香味的墨,書寫在大紅紙上,,張貼于大門之上,,這是中國獨有的一種年味。“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浩浩東風常送暖,,瀟瀟春雨總關情”,春聯(lián)給人看引人想,,也促自己思自己行,,兩句話能夠令人回味再三,,不僅因為其“對”,對應,,對仗,,對比,更因為其“聯(lián)”,,正聯(lián),,反聯(lián),順聯(lián),,逆聯(lián),,聯(lián)結,聯(lián)綴,,把小我與大我,、個人和社會,家和國緊密相連,。
兩種,、多種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往往觸發(fā)新的視角,,生發(fā)新的含義,,提升新的境界。聯(lián),,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常見方法,更是我們思維運行的重要模式,。我們常常將廉與年相聯(lián),,因為讀音相近,也因為年關歲底,,要驗“廉心”過“廉關”,;更因為,舊年結束,,新年來臨,,我們都希望當年有獲,來年不負,,坦坦蕩蕩地說一聲,,所愿得償,不負時光,。做到這一點,,“廉”是根本。沒有“廉”字做底色,做動力,,在歷史的大道上終將行而不遠,,無功而返,甚至身敗名裂,。一個人的知與行,,自由與道德,成就與聲名,,個人與時代,,個體與國家,往往密不可分,,修齊治平的理想與正心誠意的實際其實并不遙遠,。因為,在歷史的眼里,,萬物皆相聯(lián),。(趙建國)